穆安琪
中國礦業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9
維米爾是17世紀荷蘭畫派的代表畫家之一,他擅長表現許多繪畫題材,尤其在風俗畫方面成就顯著,他的風俗畫對歐洲乃至世界的影響巨大。同時,維米爾對光影的描繪具有獨到之處,被稱為光影大師。17世紀的荷蘭被稱為“黃金時代”,而這個時代的藝術流派也同樣充滿了激情和狂熱。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也影響了藝術的革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藝術的精神需求也逐漸增強,富麗奢華的巴洛克風格由此盛行。這個時代也被稱之為巴洛克時代。17世紀的文藝復興也更加注重個人內心的表達和對自我的追求,不再是過去對神權的崇拜,更傾向于體現世俗生活的樂趣。17世紀的荷蘭畫派,又被稱為“荷蘭小畫派”,畫家們將繪畫視角轉移到了現實生活中,油畫作品更多是在描繪一些日常生活的場景,他們為了迎合大眾審美,選材更加貼近生活。他們的畫幅不大,畫面不是為了描繪重大歷史題材,更多的只是描繪室內的裝飾,對個人肖像、市井生活的描繪等一些常見的題材。維米爾生活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自然也脫離不了這種繪畫風格,他就在這樣的畫壇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一名杰出的風俗畫畫家。
每個畫家不同的繪畫風格都會與其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是由于受到荷蘭當時的社會環境的影響,維米爾油畫作品的題材極為豐富,在他的油畫作品中體現出了柔和靜謐的光影效果,這也是維米爾繪畫最主要的特點。
在當時的荷蘭畫派中,維米爾對色彩的表現上是十分大膽的,他將不同明度、不同色系的色彩融合到同一幅畫作中,恰到好處地利用了紅黃藍,美妙且和諧。在近距離觀賞其作品的同時,還可以發現畫面中的每一處色彩居然都保留著原始的純度。后期有人評論道,維米爾畫面中的色彩主要以黃色、藍色以及灰色為主,其實不然,經過筆者的多方了解對比實踐后發覺,只有在畫面中運用多種色調、不同色系的色彩疊加融合后,才會呈現出灰而不臟的色彩效果,雖灰但卻恰到好處。早期維米爾的油畫作品深受卡拉瓦喬的影響,色彩較為灰暗,但在他早期作品的最后一幅《鴇母》中,卻呈現出他前所未有的色彩感覺。畫面中用色大膽,飽和度較高,視覺中心的女人身著檸檬黃色上衣,下半身被由黃、紅、綠色相間搭配的土耳其風地毯所包圍,地毯的左邊由于處在陰影處而色彩較為深諳,色彩飽和度由于受到光線的影響由左往右逐漸提高,女人依靠著的身穿大紅色上衣的男人,上衣的受光部分為朱紅色,過渡部分則是由土紅和深紅相結合。女人手中的高腳杯很顯然是受到了畫面右側的陶瓷罐的影響,陶瓷罐使用了純度較高的群青,使得酒杯上的高光帶有了藍色的傾向。這些細枝末節的變化足以體現出維米爾的用色極為精巧。
維米爾成名之后的第一幅畫作《沉睡的女仆》(圖1),這幅作品代表了維米爾由青年階段走向成熟階段的轉變,畫面中色彩更加濃厚,畫面中三分之一的色調都為紅色,畫面中身著熟褐色衣服的女仆用手肘支撐在桌面上,手腕托住頭部睡著了,女仆雙目緊閉,眉頭微微緊鎖,體現出些許憂郁的神色。畫面右側的生褐色的木板門半開著,門內顯露出暖黃色的亮光,隱約顯露出另一房間內熟褐色的桌布。畫面左下角繪有幾何圖形的毯子上擺放著乳黃色的酒壺和一些水果,這與半開著的房門內的物品形成了近大遠小的鮮明對比,同時也在色彩的明度上形成對比區分。光線從窗外照射進屋內,灑落在女仆以及桌面的物體上,女仆的衣服受到陽光的影響隱約透射出些許暖黃色,桌面上的酒杯和其他器皿也微微泛黃。在維米爾的油畫作品中,色彩總是如此明媚動人,畫面中光影的明暗變化影響著色彩的調和,色調飽和而明麗,使畫面充滿了力量。
圖1 《沉睡的女仆》87.6×76.5сm 1656-1657年 (圖片來源:美術網)
維米爾在油畫作品中常常強化色彩的對比度,在畫面中的色彩幾乎都是通過自然光線的照射來區分的。他畫面中的色彩大多運用深沉的藍色和活潑的黃色,飽和度較高的色彩在柔和的灰色調中并沒有任何的違和感,反而營造出了靜謐和諧的氛圍。在維米爾的作品畫面中色調都顯得極為淳樸溫馨,即便是深沉的藍色也會在他的筆觸下閃耀著柔和的亮光。貢布里希曾這樣評論維米爾:“維米爾在表現物質的質地、色彩和形狀上達到了煞費苦心的絕對精確,卻又不使畫面看起來有任何費力或刺目之處……維米爾使輪廓線柔和了,然而卻無損其堅實、穩定的效果?!本S米爾在油畫作品中非常講究對光影的表現效果,在他的畫面中,光不僅被描繪得巧妙精細,同時他還巧妙地利用光線來表達各種內心情感。維米爾另一代表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圖2),這幅作品運用寫實的手法表現出了逼真的畫面效果,被譽為“維米爾的蒙娜麗莎”。畫面里的少女半側著身子,頭部輕側,露出四分之三的面龐,耀眼的光照射在少女的臉上,明暗分明,美麗動人,少女嘴唇微啟,似乎欲言又止。維米爾在這幅油畫中一改從前,使用了深色系的背景,少女的臉龐在深色背景的映襯下顯得分外明亮,頭巾的顏色是維米爾慣用的藍黃色搭配。在畫面中正是由于藍色的介入,使暖色調的畫面中融入了冷色的氛圍,亮度較高的藍色在暗色系背景的映襯下使得人物的面部輪廓更為清晰,同時也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效果。這幅油畫最獨特的地方就在于維米爾對少女眼部的描繪和他在畫面中的用光技巧。畫面中有三處亮光奪人眼球,那便是少女的眼睛、耳環上的珍珠和它們的反光。仔細觀察這副珍珠耳環,耳環的輪廓隱藏在背景中,視線中只有珍珠上的高光在熠熠生光,維米爾對光影塑造的熟練表現在這副珍珠耳環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顆珍珠上凝聚了反光和高光的光芒,光芒的色彩各不相同,閃爍的珍珠與少女明亮動人的臉龐交相輝映。
圖2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44.5×39сm 1665年 (圖片來源:名畫油畫網)
維米爾的大部分作品都以描繪側光為主,窗戶和光都處于同一側,柔和而自然的光從窗外灑落進窗內,畫面淳樸而真實。室內的場景布置簡潔,通常是一兩位女性在房間內靜靜地讀書或做著簡單的家務,室內的人和物都沐浴在明媚的陽光下。在維米爾的代表作《倒牛奶的女仆》(圖3)中,畫面中描繪了一位身穿明黃色上衣和紅色裙子、腰間系著藍色圍裙、頭戴白色頭巾的婦女,婦女正站在餐桌旁,專注地倒著手中的牛奶。畫面中的女仆位于視覺中心,維米爾采用比較鮮亮的明黃色與藍色進行互補色的對比,通過強化色彩的對比度來突出視覺中心,使觀者的目光第一時間落在此處。仔細觀察:女仆身處白色的墻壁背景下,她手握紅褐色奶壺,正將牛奶倒入深綠色桌布上的土紅色容器里,桌面上還擺放著土黃色的面包和深色系的罐子,不同明度、不同色系的物體處于同一畫面時為何絲毫沒有違和感?反而顯得如何和諧寧靜,這一切還要歸功于維米爾在光影與色彩間找到了平衡點,將光影與色彩二者有機結合,相互襯托相互利用,共同烘托畫面氛圍。維米爾巧妙地利用高光與散點式的筆觸來描繪畫面,整個畫面主要為黃色與藍色這兩種色調,通過調和這兩種色調的明暗對比度來表現畫面,所以才使畫面中的色彩看似多實則不亂。維米爾用散點式的手法,用黃色、藍色、白色的小光點作為物體的高光融入到物體固有色之中,使黃色與藍色能微妙地融入在畫面的不同物體中,這便是維米爾對色彩表現的超凡技巧。屋內布置簡潔,環境樸素無華,廚房雖然顯得簡陋,但畫面中的人物卻并沒有愁眉不展,反而以一種溫柔和善的姿態出現,傳遞給觀者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清晨的淡黃色的光透過玻璃窗灑落到屋內,明亮的光線照滿了整間廚房,尤其是土紅色的盆和瓷罐,在青白的墻壁上反射出柔和的陰影,帶給觀者無限的親切感。光線照射在流動的牛奶、面包和女仆身上,這樣的表現使得觀者的目光游離于這三者之間。牛奶、面包、女仆這些被大多數人視作普通的、平凡的、毫無新鮮感的場景,但在維米爾的畫筆下,她們卻得到了重生。女仆在身后大面積的白墻映襯下成為了畫面的視覺中心,在畫面中人物的明暗關系處理上,人物右側肩膀處的深淺色彩對比遠比頭部和背光部分的色彩明暗度要深得多,這種對比恰到好處地刻畫出了人物的肩膀處與頭部的空間遠近關系。在維米爾的油畫作品中,物體并沒有堅硬的棱角,不管是桌子的邊角處還是用藤條編織的籃子,都充滿了詩意的光暈,柔美而迷人。隨著女仆倒牛奶動作的起伏,光影也在其手腕處隨之流轉,維米爾的這幅代表作充分體現了其繪畫中光影塑造的獨特表現,營造出了超凡脫俗的純凈氛圍。
圖3 《倒牛奶的女仆》 45×41сm 1658-1660年 (圖片來源:名畫油畫網)
在維米爾的油畫作品中,對光線明暗對比以及色彩調和搭配的處理上體現了他熟練精通的繪畫技巧。由于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維米爾的油畫也運用了寫實主義,不同于他人的是,維米爾的畫作主要為小題材和小篇幅,他擅長描繪一些安靜的角落和溫暖的場景。觀者在看到維米爾作品時,仿佛身臨其境,畫面中那些安靜美好的做家務、寫信、讀書的少女,仿佛就在身旁一樣真切。之所以能讓觀者產生這種真切的感觸,全都得益于維米爾對人物形體的精準把握以及對人物神態細致入微的刻畫。光影產生的明暗效果與色彩的對比度強化了畫面的深度和空間,烘托了人物的主體地位,塑造了物體的質感。
維米爾一生短暫,他的畫作在生前并沒有得到大家應有的認可,去世后也漸漸被人們遺忘,直到近兩個世紀后才被藝術評論家們發覺。他的生活似乎并不如意,雖窮困潦倒,但觀者在他的油畫作品中卻絲毫感受不到那種凄苦悲涼之情。他對于光影的巧妙運用,和諧亮麗的色彩搭配都讓我們感受到了維米爾和諧的生活氛圍。在維米爾一生中,所體現出的繪畫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思考,維米爾留下的繪畫作品并不算多,僅有四十余幅,量小而精,這四十幾幅幾乎都是精品,這些作品大多都描繪著溫馨、安靜、樸實的生活景象,由此也可以反襯出維米爾對待生活持有的一種態度。維米爾通過作品傳達給觀者一種美的感受,這種美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就如同畫面中時常明亮閃爍的光點一般,熠熠生光,映射出人性的光芒,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平靜,這些感觸直抵到觀者們的內心深處。我們應該重視光影與色彩在油畫中的表現力以及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我們更應該學習維米爾對待繪畫和生活所秉持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