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珍珍 丁 睿 牛思涵 陳欣宇 沈文萱 鄒 勇
(1.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江蘇 泰州,225300;2.泰州市中醫院針灸科,江蘇 泰州,225300)
原發性痛經(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婦科常見疾病,屬于中醫學“經行腹痛”范疇,以小腹周期性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多發生于青春期和年輕女性,總發病率為16.8%~81%,其中10%~15%痛經嚴重,常導致患者曠工、曠課,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均帶來了不利影響,有效防治原發性痛經是醫學界尚未攻克的難題之一[1-2]。中醫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病位在胞宮與沖、任,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病機主要是“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與體質有關,現代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病因復雜,尚不明確。目前,現代醫學對原發性痛經的治療首選多為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避孕藥等[3],雖見效快,但部分患者存在非甾體抗炎藥抵抗現象,并容易誘發胃腸道、內分泌代謝紊亂和水鈉潴留等不良反應,且不能徹底根治。因此,非藥物療法是治療原發性痛經的探索方向和研究的熱點。
現代生物全息理論認為生物體的基本單位是全息胚,由全息胚發育而來的各部位如頭、眼、耳、鼻、手、腹、足等,均可反映整體情況。微針療法是在生物全息理論基礎上,結合傳統醫學理論,通過刺激人體相對獨立的局部區域來治療全身疾病的新手段,主要包括頭針、眼針、耳針、鼻針、腹針、腕踝針、足針等,各有其獨立的治療體系[4]。微針療法是近幾十年來發明的新針灸療法,在針灸臨床得到廣泛的運用,成為提高療效的新天地,文獻顯示微針療法在原發性痛經治療中也有廣泛的運用,療效較好,具有低廉價格的優勢,存在臨床應用價值,本文就此做一綜述。
耳穴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主要采用耳穴壓丸、埋針等方式,常用耳穴有內生殖器、內分泌、腎、肝、子宮、皮質下、神門、交感等,而穴位之間關聯最強的為交感-神門-內分泌→內生殖、皮質下-內分泌→內生殖、腎-肝-內分泌→內生殖[5-6]。盧春霞等[7]研究認為耳穴貼壓可能通過調節血清PGF2α、PGE2水平來緩解原發性痛經患者的臨床癥狀。梁吉等[8]研究證明耳穴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不僅優于布洛芬,也高于針刺。
基于中醫辨證,耳穴療法結合中藥湯劑等內治法,更具有靶向治療作用,療效優于單純口服中藥。膈下逐瘀湯加減聯合撳針耳穴療法治療青少年PD,有效率達93.33%,高于單純服用湯藥的73.33%,可顯著降低患者血清COX-2、PGE2、PGF2α水平[9]。王瑾等[10]運用溫經疏肝化瘀通絡法中藥湯劑聯合耳穴貼壓治療PD 取得優于益母草沖劑治療的療效,可能與患者的血液流變學、炎性反應遞質、雌激素、子宮動脈血流等得到改善有關。謝紅英等[11]采用耳穴壓丸聯合少腹逐瘀湯治療寒凝血瘀性痛經,證明療效優于單純口服中藥湯劑。
耳穴療法與灸法、臍療、針刺、推拿等外治法綜合運用,亦可使有效率顯著提高[12]。孫炳義[13]采用艾灸子宮、地機、三陰交等穴,聯合耳穴壓豆治療大學生PD,顯示提高了CD4+和CD4+/CD8+水平,改善免疫功能,從而有效緩解癥狀。郝昊等[14]采用臍療聯合耳穴治療PD,可以減輕疼痛感,縮短病程。耳穴貼壓結合火針治療虛寒型PD,臨床效果較口服當歸四逆湯更有優勢[15]。張薔[16]采用撳針結合耳穴埋豆法,田明[17]采取耳穴貼壓配合推拿,均可顯著減輕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患者疼痛程度,降低發作頻率。
頭針療法在婦科有廣泛的運用,顯示較突出的痊愈率。劉興東[18]針刺額旁三線治療頑固性痛經50 例,總有效率達96%。岳愛霞[19]運用頭針聯合體針治療PD,頭針取雙側額旁3 線區,體針取子宮、三陰交、關元、地機和次髎,近、遠期療效均優于單獨體針治療,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應用。高冰潔[20]運用電針針刺(疎密波)雙側頭生殖區治療PD,即時止痛效果、痛經癥狀改善均優于布洛芬緩釋膠囊,且效果穩定。姚慧[21]針刺頭部情感區對PD 亦有較好療效,這為臨床治療PD 開辟了新的治療思路和方案。
腹針療法是一種新型微針療法,特色鮮明,可以調理臟腑,疏通經脈,調節局部氣血,對原發性痛經療效顯著。王樂等[22]研究顯示,腹針療法其“以不痛治痛”的理念,使更多PD 患者愿意接受針刺治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同時腹針操作標準、規范,辨證具有條理性,療效穩定,安全性較高,較常規體針在治療原發性痛經方面優勢明顯,值得臨床應用。
引氣歸元針法是腹針療法治療婦科疾病的常用方法,具有調補沖任作用,常用穴位是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療效較好[23]。袁宏偉等[24]觀察到腹針與體針分期治療PD 短期均有效,3 個月后隨訪發現腹針組總顯效率高于體針組。腹針療法聯合其他療法應用亦可以提高療效。王美紅等[25]發現腹針結合耳穴貼壓治療PD 療效優于布洛芬組,遠期治療作用更具優勢。洪秀娥等[26]發現腹針引氣歸元法結合溫針療法治療寒濕凝滯型PD 總有效率為96.67%,對中重度的患者療效更加明顯。腹針療法可能是通過調節血清β-EP、PGE2、PGF2α等激素水平,改善患者子宮動脈血流狀況達到調節痛經的目的[27-28]。
腕踝針可廣泛應用于體表和內臟疾病,其中婦科的經行腹痛療效較好[29]。許煜婷等[30]研究發現腕踝針治療PD 取得較其他對照療法更高的總有效率,并顯著改善痛經癥狀。王佳瑞等[31]取雙側下1、下2、下3 區進行針刺,留針24 小時觀察腕踝針對寒濕凝滯型PD 的療效,結果顯示不僅即時療效顯著,遠期療效也有較大優勢。袁芹[32]取腕踝針雙下1區治療原發性痛經有效率為88.4%,顯著高于布洛芬組。腕踝針療法也可以配合其他療法治療PD,研究發現腕踝針聯合董氏奇穴、循經中藥火療、隔姜灸、熱敏灸、雷火灸等方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顯著,均優于單一療法[33-37]。
動物實驗表明腕踝針可通過降低痛經大鼠血清PGF2α,上調β-EP、NO 及SP,從而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子宮痙攣,促進子宮組織功能改善,起到止痛作用[38]。
眼針療法是由“觀眼識病”發展而來,針刺眼周特定的刺激區以達到防治疾病的作用,治療痛經最常取的眼穴為下焦、腎、肝,療效確切[39]。胡玉蓮等[40]運用眼針療法治療PD,總有效率為95.0%,并能降低外周血PGF2α含量,復發率僅為9.1%。馬淑敏等[41]發現眼針結合雷火灸治療寒凝血瘀型PD 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子宮血流和局部微循環,提高治愈率。超聲證實眼針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患者血液流變性和盆腔血液循環,從而緩解疼痛[42]。
該理論認為頭皮發際區排列有一個穴位群,其排布規律與經絡循行及所主臟腑高度相符,全身各臟腑均可以在此找到對應部位[43]。牛文民等[44]采用頭皮發際區微針法治療PD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80%,可降低患者月經血中PGF2α含量。頭皮發際區微針療法痛感輕微,理論易于理解,操作簡單,安全有效,留針過程中患者可自由活動,具有優勢明顯。
肖勁[45]采用足底按摩聯合足針療法治療痛經,足針取沖谷、氣關、血府等穴,痊愈率85.9%,總有效率100%。采用足針療法刺激足部反射區或穴位治療痛經,可能是通過擴張血管,減少血液中氧自由基,提高人體代謝,從而改善子宮血流、減輕氧化應激,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46]。
鼻針法治療痛經取肝、腎點、卵巢和前陰,刺前陰得氣后,針尖再向鼻尖兩側的卵巢點透刺[47]。但近年來對鼻針療法的研究側重于其對鼻部炎性反應的療效觀察,尚未有鼻針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的臨床報道。
微針治療原發性痛經方法日益多樣化,療效確切,特色顯著,優勢明顯,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痛苦小等特點,發展前景較好,值得臨床應用,已成為針灸治療PD 的重要探新方向和提高針灸療效的創新途徑。但是目前對微針療法的觀察研究仍有一些問題,方案存在病例篩選不嚴格,樣本量少,對照組設置不科學,評價指標側重于癥狀、體征的改善,缺少對機制的分析等,加之痛經療程長,患者依從性差、月經周期的變化性等因素均會影響研究質量。另外,各微針療法間也缺乏平行對照,故急需嚴格設計的高質量研究為臨床提供高水平的循證醫學證據,使其優勢在治療原發性痛經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降低痛經對患者身心造成的危害,提高治療滿意度,同時促進微針療法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