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瑋,周泳婷
(廣州新華學院 中文系,廣東 廣州 510520)
明萬歷十九年(1591),湯顯祖因上疏《論輔臣科臣疏》,抨擊朝政而激怒皇帝,被貶到廣東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縣,任徐聞典史,后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遂打消仕進之念,潛心于戲劇及詩詞創作。
湯顯祖被貶徐聞,是其人生歷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踏上南粵驛道,翻山越嶺、舟帆遠濟、水陸交替,“九月初從家鄉江西臨川出發,至月底翻越梅嶺進入廣東,再從保昌(今南雄)下水之后,途經曲江(其間登岸往游南華寺)、乳源、英德、翁源、清遠、三水、佛山,十月小雪前后到達廣州城”[1],在廣州城休整并游覽一段時間后,往游羅浮,途中順便游覽了南海神廟,然后繞道東莞,探望并撫慰東莞摯友祁衍曾的遺孤;從羅浮山下來后,專程前往澳門一游,然后從澳門經開平登岸,陸行經恩平、陽春、陽江,再從陽江避熱入海,由海路至潿洲島(今廣西北海)一游;最后從廉州(今廉江)登岸,陸行經雷州至徐聞。在嶺南貶謫之旅中,湯顯祖留下了不少文學作品。據《湯顯祖全集》統計,自萬歷十九年(1591)被貶謫到萬歷二十一年(1593)初春離開徐聞抵達曲江的這段時間,湯顯祖創作了詩一百五十一首,賦有《哀偉朋賦》《羅浮山賦》等,文有《貴生書院說》《利瑪竇碑記》等。
眾所周知,湯顯祖的創作成就以戲曲為最,其代表作《牡丹亭》與他貶謫嶺南期間創作的眾多詩文作品一樣,都包含其被貶后的觀感和人生體驗。湯顯祖在嶺南的印跡于《牡丹亭》中得以呈現。
湯顯祖在《牡丹亭題記》中交代了《牡丹亭》創作的靈感來源:“傳杜太守事者,仿佛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漢睢陽王收考談生也?!庇纱丝梢?,《牡丹亭》故事原型與嶺南地區淵源頗深。
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記》對《牡丹亭》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故事汲取嶺南地區的傳說,講述的是發生在廣東南雄的一個女鬼還魂與書生相戀的故事?!赌档ねぁ犯膶懽浴抖披惸锬缴€魂記》,兩者的情節基本相似,都是從杜麗娘驚夢、尋夢到郁郁而終,再講到柳夢梅拾畫,兩人相會到最后結合。湯顯祖不僅借用了這個故事的基本框架,還保留了《杜麗娘慕色還魂記》中的若干原句,如《驚夢》《尋夢》《鬧殤》等出的賓白。這充分說明《牡丹亭》的故事原型與嶺南地區的淵源。夢與魂,生與死,是許多民間傳說里常涉及的,尤其是在嶺南地區。由于夢境與靈魂有著無法言喻的神秘感,能夠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因此,歷代不少作家的作品中出現夢境,用夢境去表現自己不易言明的想法?!抖披惸锬缴€魂記》中的人鬼相戀、生生死死的故事直接影響了《牡丹亭》。湯顯祖巧妙地運用這個嶺南地區故事的基本情節,使得《牡丹亭》帶上了嶺南地域色彩。
《牡丹亭》里的人物塑造,和湯顯祖在嶺南的幾年游歷以及對嶺南人的認識有很大的關系。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便是男主角柳夢梅,他是典型的嶺南才子形象。
“湯顯祖有許多嶺南故交,單是與他同年中進士的就有六位嶺南籍人士”。在和他們的交往中,其實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湯顯祖《牡丹亭》的人物塑造。其中,最具嶺南人物原型特征的是他中進士前認識的東莞好友祁衍曾。
據《東莞縣志》記載,祁衍曾是個至情至性、豪放不羈的人。他23歲才開始讀書,萬歷四年(1576)中舉,之后屢試不中,但游興不減,并因此與湯顯祖結緣。湯顯祖在《紅泉臥病懷羅浮祁衍曾》中描述:“倘便梅花使,行寄玉箱丸”,詩中“梅花使”恰與柳夢梅相符;在《送祁羨仲訪瑯琊丁太仆》中,“男兒生不遇風塵,酒婦人中頓此身。一擲蛾眉能百萬,看君似是有心人”[2]突出了祁衍曾癡情的形象。這些詩句讓人想到了《牡丹亭》中的柳夢梅,他也是重情重義之人,他冒著死亡的風險也要幫助杜麗娘掘墓復生。由此推斷,湯顯祖在塑造柳夢梅形象時多少帶有嶺南好友祁衍曾的影子。
其次,在《牡丹亭》中,湯顯祖將柳夢梅的身世設置為“柳州司馬柳宗元之后,留家嶺南。父親朝散之職,母親縣君之封”。柳夢梅雖為柳宗元后代,出身名門,卻流落嶺南,“自小孤單,生事微渺”,可見他是個家道中落、流落廣州的窮書生,在之后的上京趕考途中,因貧困拮據、饑寒交迫,病倒在城南破瓦窯中,后被陳最良救去,借宿于梅花觀,之后才衍生出拾畫還魂的故事情節。由此可見,湯顯祖將柳夢梅的出生之地設置為嶺南,這在一開始塑造人物形象時就已植入了嶺南的地域色彩。
同時,柳夢梅的人物塑造也體現出嶺南文化的特征。其中“夢”“梅”二字均帶有嶺南的印跡?!皦簟奔础绑@夢”一曲,“曉來望斷梅關”,體現的是杜麗娘未與柳夢梅相見,便“望斷”古梅關(廣東南雄)。同時,“尋夢”是望向羅浮邊,“愛殺這晝陰便,再得到羅浮夢邊,這梅樹依依可人,我杜麗娘若死后,得葬于此,幸矣?!盵3]不少學者表示杜麗娘埋于羅浮山的梅樹下,與“尋夢”中的“梅花古洞”照應,這與羅浮的朱明洞是吻合的。因而,“夢”體現出湯顯祖塑造的“柳夢梅”這一人物形象與其嶺南經歷息息相關?!懊贰弊忠步o予讀者線索。梅原產于我國南方,是中國嶺南傳統文化的代表,湯顯祖一生愛梅花,甚至寫詩詠梅,其大部分的詠梅詩皆完成于嶺南,在《牡丹亭》的創作中,也使用了梅花。在人物創設中,柳夢梅與“梅”密不可分。杜麗娘“尋夢”最終尋得的是梅樹,而這一梅樹與湯顯祖在羅浮山所尋得的“梅花古洞”意境相符,可見塑造柳夢梅這一人物時,“夢梅”二字既是杜麗娘與柳夢梅的緣分,亦是湯顯祖對嶺南的懷念之夢,進而塑造出一位出身于嶺南的才子形象。劇本中出現的“嶺南、羅浮、梅花”等元素,也可以說明劇本與嶺南之行的關系。
再者,從柳夢梅的人物塑造可以看出湯顯祖對嶺南人的偏見與誤解、矯正與反思。如在《駭變》一出,陳最良發現杜麗娘墳墓被挖,第一反應是:“知道了,柳夢梅嶺南人,慣了劫墳?!薄端髟芬怀?,先借老旦之口,給柳夢梅貼定嶺南標簽:“天下人古怪,不像嶺南人?!苯又跋懔铩币磺鷦t把柳夢梅與番鬼等量齊觀:“[貼]什么柳狀元?[眾]番鬼哩?[貼]不知道。[眾]地方報哩?!睆臍v史而言,無論宋與明,番坊只在廣東,而且“番鬼”也是一種廣式的叫法。此外,在《圓駕》中,杜寶已經勉強接受了杜麗娘還魂再生的事實,卻仍不接受柳夢梅為自己的女婿,他對杜麗娘說:“離異了柳夢梅,回去認你”可見,在杜寶看來,柳夢梅生于蠻荒之地,不守禮法,即便是高中狀元也看不上他。由此可見,最終阻礙杜柳二人團圓的并非單純的功名利祿,還包含當時社會對柳夢梅等嶺南人士的偏見。在劇本中,湯顯祖在塑造柳夢梅形象時,不僅滲透了原先對嶺南人的偏見,也賦予了其至情至性的一面,塑造了一個大膽追求愛情的正面書生形象,由此可見,被貶徐聞之旅也使湯顯祖親歷嶺南,更好地了解了嶺南的風土人情,對嶺南人民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從偏見到理解的過程。
《牡丹亭》不僅故事原型、人物塑造與嶺南地區淵源頗深,而且在故事細節方面也充滿嶺南元素。
《牡丹亭》的《勸農》一出,就體現了頗具嶺南風情的生產民俗。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湯顯祖由貶謫之地廣東徐聞移至浙江遂昌。在此期間,他為了實現興農富民的理想,力行勸農務本措施,其中就包括立春時節親臨現場“班春勸農”,并且,“‘班春·勸農’也由于湯顯祖的努力,重獲新生”[4]。由此可以推斷,湯顯祖曾經參加過嶺南的各種勸農的民俗慶典活動,所以在遂昌任官時期,他也把這種“勸農”的生產民俗引入此地,同時也把關于“勸農”的生產民俗融入他的創作中?!按罕薮?,笛兒唦,倒牛背斜陽閃暮鴉”“官里醉流霞,風前笑插花”,這些語句正是他把“勸農”這一生產民俗融入其作品《牡丹亭》中的體現,從語句中可以讀出“杜寶勸農”、官吏重農、百姓樂業的和諧生活場景,也側面反映了湯顯祖在遂昌實行“勸農”等措施,體現他參與其中的樂趣。從時間上可大膽推斷,這些熱鬧的民俗慶典活動是湯顯祖在嶺南時就已經歷過的,后在遂昌時受到一定啟發,努力恢復“勸農”這一生產民俗。
同時,《牡丹亭》中也充滿了嶺南風情的生活習俗。例如,吃檳榔是那個時代最富特色的嶺南標簽之一。在《圓駕》中,杜寶說不過柳夢梅,便對其進行帶地域歧視的人身攻擊:“正理,正理!花你那蠻兒一點紅嘴哩!”立即遭到柳夢梅的反擊:“老平章,你罵俺嶺南人吃檳榔,其實柳夢梅唇紅齒白?!庇纱丝梢?,自古以來,嶺南地區就有吃檳榔的習俗。檳榔不僅可以吃,還可以招待來賓?;槿⑵付Y,檳榔為先。出門辦事,喜喪宴客,檳榔必不可少。甚至,古時嶺南許多地方還會用檳榔調解糾紛。劇中“嶺俗檳榔重,盈門過禮時”便暗指柳夢梅與杜麗娘的前世姻緣,是以檳榔為媒,私定終身的。
再者,《牡丹亭》也體現了當時嶺南商業習俗與風物。湯顯祖的《牡丹亭》對先前民間杜麗娘的故事進行改編與拓展,新增了兩處新情節:一是柳夢梅結識苗舜賓;二是杜太守對抗溜金王。雖然新增的這兩段情節看上去和《牡丹亭》的主線即柳、杜之間的愛情故事毫不相關,但湯顯祖對這兩段新情節花費了大量筆墨,這與本劇的重頭戲“還魂”的比重相當。這兩處情節與他在嶺南的經歷息息相關。湯顯祖被貶至嶺南,看到了外國的商人和嶺南的奇特風物,這些都讓湯顯祖感到萬分驚奇,因此,在寫作《牡丹亭》這一故事時,這段記憶也給他帶來了創作的源泉。在“謁遇”中,柳夢梅見到苗舜賓,柳念:“南海開珠殿”,苗念:“西方掩玉門”,柳夢梅雖未得到奇特的珍寶,卻感受到海上商業的發達。原本杜麗娘還魂故事沒有這種空間的變化,只是一地一處,十分單調狹窄,而經過湯顯祖的改編之后,故事所涉及的地理空間被拓寬,故事內容更加豐滿。
無論如何,嶺南民風習俗、風物景況對于湯顯祖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湯顯祖把印象深刻的嶺南風物習俗融入《牡丹亭》的創作中。
總之,湯顯祖的嶺南貶謫之行,在其創作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這段貶謫之行不僅讓湯顯祖的創作心態更加成熟、對世事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成為湯顯祖創作的源泉?!赌档ねぁ分械闹饕宋镄蜗蟪錆M了嶺南本土氣息,作品內容也融入了帶有嶺南特色的生產生活民俗及商業習俗等,可以說,始于嶺南的貶謫之行對湯顯祖創作《牡丹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